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从焦虑抑郁到重获新生:一位企业家的康复之路

时间:2025-03-26    作者:     浏览次数:

2025 年3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见证了一位中年女企业家重获新生。

毕女士和丈夫曾在北京创业,长期的经营重压让她深陷焦虑抑郁。近年公司效益下滑,贷款压力剧增,她身心不堪重负。

入院前半年,她思虑较多,常常担忧公司经营状况,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愁容满面,眉头紧锁,还出现头皮发紧、面部麻木、乏力等躯体不适,睡眠质量也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悲观绝望感,认为自己好不了从而时常有轻生的念头。近三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最终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我院心理科就诊住院治疗。

入院后经过心理科二病区廖飞文主任团队评估,她被确诊罹患“焦虑性抑郁症”。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与长期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密切相关而且病情逐步在加重,为此,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包括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MECT)和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四维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3周的系统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基本消失,躯体不适症状消失,饮食睡眠恢复如常,脸上又能露出久违的笑容。出院时,她病情稳定,已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挑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并对我科医疗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二病区主任廖飞文表示,焦虑性抑郁症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更为普遍,面对压力应及时调整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我院将继续致力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位企业家的康复,是个人的胜利,也是我院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成功实践。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只有及时干预和治疗,才能避免心理问题对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未来,希望更多患者能像她一样,在我院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下,走出阴霾,重拾阳光。

科普专栏:

焦虑性抑郁症——如何识别与应对现代人的“心灵感冒”

一、什么是焦虑性抑郁症?

焦虑性抑郁症是抑郁症伴有焦虑特点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并伴随头痛、失眠等多种躯体不适。

常见诱因:高压工作、长期慢性压力、重大生活事件。

科学机制:压力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衡,进而影响情绪调节和身体机能。

二、警惕这些“身心信号”

焦虑性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常被忽视或被误认为“身体问题”,需特别关注以下表现:

心理症状: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过度担忧、注意力下降、自我否定。

躯体症状:不明原因的头痛、肌肉紧张、胃肠不适、睡眠障碍(如早醒、多梦)、乏力等。

行为改变:回避社交、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消极念头。

三、科学治疗:多管齐下方能破局

1.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SSRIs)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躯体症状。

辅助药物(如抗焦虑药、助眠药)缓解急性症状。

2.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

正念减压训练:通过呼吸冥想降低焦虑水平。

3. 物理治疗

MECT、经颅磁刺激(rTMS)、生物反馈疗法等辅助调节脑功能。

四、打破误区:心理疾病不是“软弱”

许多患者因“病耻感”延误治疗,但需明确:

焦虑抑郁如同高血压、糖尿病,是大脑功能的异常,而非性格缺陷。

及时治疗有效率可达60%-80%,拖延则可能加重为慢性疾病。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简介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是鄂南地区心理疾病目前唯一的专业医疗机构。开设有心身睡眠中心和儿童青少年病区。目前有高级职称4人,其中教授1人,正高2人,副高2人,主治医师3人。医院拥有多种先进诊疗技术和设备,比如心理CT、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失眠治疗仪,贝多芬音乐治疗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MECT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脑循环功能治疗、音乐治疗以及多种心理治疗模式。采用门诊和开放、半开放2种病房管理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病种不同患者的需求。诊治范围: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心境情感障碍、儿童精神心理问题、学习困难、精神疾病早期以及各种需要接受心理干预的心理问题。